瑞浦蘭鈞(0666.HK)招股進行時,“動儲結合”戰略搶灘港股

中資股動態1年前 (2023-12-08)41
進入四季度以來,港股IPO市場回暖的信號持續釋放。僅11月來說,上市7只新股,首日無一破發并且大部分新股的股價仍然保持上漲。投資者對港股IPO情緒有所改善,可以說目前是優質企業完成上市,并獲得估值進一步抬升的時機窗口。本月也有不少備受投資者關注的新股即將上市。如12月8日,新能源行業的龍頭企業瑞浦蘭鈞開啟招股,公司擬全球發售1.16億股股份,其中香港發售股份...

進入四季度以來,港股IPO市場回暖的信號持續釋放。僅11月來說,上市7只新股,首日無一破發并且大部分新股的股價仍然保持上漲。

投資者對港股IPO情緒有所改善,可以說目前是優質企業完成上市,并獲得估值進一步抬升的時機窗口。

本月也有不少備受投資者關注的新股即將上市。如12月8日,新能源行業的龍頭企業瑞浦蘭鈞開啟招股,公司擬全球發售1.16億股股份,其中香港發售股份1160.72萬股,國際發售股份1.04億股。招股日期為12月8日-13日。

站在投資者和市場的角度來說,要選到不錯的價值投資標的,圍繞瑞浦蘭鈞必然有兩個繞不開的話題:

1、瑞浦蘭鈞所處的賽道價值潛力幾何?

2、瑞浦蘭鈞在行業中是以怎樣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沖刺港股市場?

“動儲”賽道長坡厚雪,高質量是行業未來成長主線

好的賽道、好的公司以及好的價格,構成了選擇價值投資標的時的三個要素。好的賽道能引導你走在正確的投資道路上,好的公司可以讓你在這條道路上領先他人,而好的價格則能夠讓你在適當的時機以較小的風險獲得較高的收益。

遵循這一邏輯,要評估瑞浦蘭鈞的價值,首先需要了解其所處行業的價值潛力。

回顧近兩年,各路資本涌入儲能賽道,在產能急速擴張后,隨著海內外需求“退燒”,儲能電池呈現出低端產能過剩的趨勢。2023年上半年,中國儲能鋰電池市場有效產能利用率不足50%,第三季度,儲能鋰電池行業產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0%。動力電池則不必多說,低端產能過剩已存在許久。

產能過剩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出現價格戰,而在價格戰的陰霾下,疊加電芯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持續下行,電芯以次充好等行業亂象隨之出現。比如,低端電芯性能實際達不到出廠容量,一致性差,存在內阻大、自放電高、尺寸偏差大等問題,使得儲能系統性能不佳。

但是,這種結構性過剩顯然與傳統產業、夕陽產業的產能過剩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結構性過剩是階段性的,并不會一直存在。

長期來看,儲能市場仍在快速成長當中,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撐,成長潛力十足。

今年上半年,國內新型儲能的新增裝機量接近過去10年裝機量的總和,且主要是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預測顯示,到2025年,全球儲能市場空間將突破萬億;到2027年,以鋰電池為主導的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0GW,2023-2027年復合增長率接近50%。

同時,儲能電池市場的集中度還將進一步擴大,三、四線和新進入企業將會被邊緣化。儲能電池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性價比的高端產品天然存在技術壁壘,具備技術競爭力的企業,能夠持續享受行業增長紅利,最終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寧德時代、比亞迪、瑞浦蘭鈞能夠在即使行業出現產能過剩時,仍然能夠穩定住市場份額和營收規模。

三家行業頭部在儲能電池市場份額上長時間占據排名前三位。其中瑞浦蘭鈞2020年-2022年收入從9.07億元大幅增加至146.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301.9%。2023年上半年收入為65.9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64%。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可以期待的是,企業越來越注重自身的高質量成長,將會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主線。儲能市場“水下的冰山”目前沒有顯現,未來隨著低端產能退場,行業格局穩定,待下游需求釋放后,收獲利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目前來說,儲能產業仍是“長坡厚雪”賽道,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動儲結合”戰略奠定領先地位,“問頂”技術賦能產品創新

自上而下聚焦到瑞浦蘭鈞,作為投資標的,其質地究竟如何?可以從戰略布局、技術實力等方面來探討。

首先,瑞浦蘭鈞“動儲結合”戰略奠定了其市場領先地位。

機構GGII將儲能電池市場的玩家簡單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動力電池企業跨入儲能電池賽道;第二類是光伏玩家跨界入局;第三類是新崛起的新勢力企業,其中不少都是有實力的產業集團從其他能源賽道跨界而來;第四類則是儲能電池領域的“老兵”,它們較早入局儲能領域,并逐漸將儲能電池上升為主要業務。

而瑞浦蘭鈞似乎無法被做出簡單分類,其在成立初期就確定了“動儲結合”的雙賽道戰略,在深耕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系統集成領域研究之外,同步拉動了儲能快速突破。

基于此,瑞浦蘭鈞可以通過規模效益和車輪效應形成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持續實現高增長,從而保持在行業前列。

其次,“問頂”技術賦能高端產品,為獨特的戰略布局提供了技術底座。

隨著材料體系、系統結構等層面的創新逐步被攻克,電池技術創新也來到了最為棘手的電芯內部結構和工藝層面。但比如特斯拉4680電池“難產”,目前從寧德時代源源不斷地采購電池,足以體現出電池技術創新之難。

瑞浦蘭鈞的“問頂”電池技術在去年首次對外發布后,仍在持續升級。不久前“問頂”技術賦能的最新成果——345Ah儲能電芯和5.5MWh儲能電池系統,便是行業前沿的電池產品。

問頂345Ah電池的實際容量超過350Ah,提升至1.12kWh,同時體積能量密度達到435Wh/L,能量效率高達96.2%,同時實現了10000周的長循環壽命和長達20年的日歷壽命。簡單來說,相比同行,“問頂”技術讓電池在同樣尺寸下得到體積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并且成本降低、安全性更高、壽命更長。

基于“問頂”技術,瑞浦蘭鈞則構建起了動力和儲能多種新能源應用場景的產品矩陣。“產品力”是瑞浦蘭鈞的核心競爭力,為“動儲結合”戰略發展“保駕護航”。

總而言之,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瑞浦蘭鈞作為行業頭部,并且產品在大容量、長循環、安全性、低成本指標上更具有優勢。通過提供高性價比的高端產品,瑞浦蘭鈞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頭部企業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夯實。

市場端積累深厚成為增長源泉,長期價值潛力可期

回歸到市場層面,這幾年,雖然大家看到眾多企業涌入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有跨界玩家有本就在儲能電池賽道上的初創企業。表面上看似乎壁壘不高,但現實并非如此。

除了電芯技術和系統集成環節,難以突破的壁壘還在于市場端,無論是電源側、電網側儲能,還是用戶側工商業儲能、家庭儲能,亦或者是動力電池領域,持續的客戶資源才是關鍵。

在儲能電池產品方面,瑞浦蘭鈞的國內客戶包括業內知名的陽光電源、科陸電子、南瑞繼保、融合元儲、新源智儲,采日能源、天合儲能,以及艾羅能源、古瑞瓦特、固德威、首航新能源等;海外則拿下了Powin Energy等頭部企業。

在動力電池產品方面,具體到乘用車上,公司覆蓋了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合眾汽車、上汽乘用車等在內的電動汽車客戶;商用車和特種車上,公司則覆蓋了宇通客戶、金龍客車、中國中車等。

可以看到,瑞浦蘭鈞在市場端同樣積累深厚,使得公司產能釋放得到保障,帶來規模效應的同時提供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與此同時,有“鎳王”青山集團做背書,瑞浦蘭鈞具有先天向下游延伸的優勢和動力,不光是制造端,更是直達市場和終端。

青山集團作為礦業巨頭,2021年以60萬噸鎳年產量占據全球市場的22.22%,旗下還對礦山開發、不銹鋼制造、海運物流等多領域均有涉足,但瑞浦蘭鈞是旗下涉足動力電池領域的唯一主體。正是憑借背靠青山集團旗下眾多鎳鈷鋰礦資源,瑞浦蘭鈞的原材料成本波動也變得相對可控。

掌握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原材料自給保障供應,相對于同行,瑞浦蘭鈞可以更有效規避市場中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沖擊,控制成本穩定住利潤,加速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或是一個關注瑞浦蘭鈞的合適時機。

目前港股鋰電池板塊處于估值低位區間,安全邊際較高。鋰電池行業從2021年11月見頂開始,到今年12月,已經回調超過兩年。但這兩年里,鋰電池的業績卻在持續增長,業績和股價表現相互背離。

一方面,2020、2021年這兩年鋰電池經歷瘋狂炒作,幾倍、十幾倍漲幅的公司比比皆是,經歷一波殺估值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市場擔心行業的業績增速會放緩、競爭加劇。

但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還遠沒有見頂,全球能源轉型升級,新能源的消納問題要解決,未來儲能市場還將保持高增長。目前鋰電池行業的估值已經到了歷史最低位,行業內的優質企業值得去挖掘。

筆者認為,隨著相關估值壓制性因素有望得到緩解,市場風偏或將得到修復,若瑞浦蘭鈞能在業績層面持續得到數據驗證,則有望迎來一輪價值增長機遇。

尾聲

目前來看,瑞浦蘭鈞業務含金量較好,背靠青山集團,實際壁壘較高,掌握少數玩家具備的競爭力。其有望在動力電池和儲能行業洗牌的關鍵階段,擺脫低層次競爭建立更牢固的市場地位。

在技術、產品以及先天供應鏈優勢下,疊加所處的動儲市場處在風口,已經按下業績加速鍵的瑞浦蘭鈞有望勢如破竹,在港股市場講出屬于自己的故事。

标签招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odayusstock.com/news/413312.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