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特雷莎·梅!
本文来自 微信公众号“海外网”。
在宣布辞职时,特雷莎·梅引用了英国人道主义者尼古拉斯·温顿的话说,“妥协不是一个肮脏的词,生活正是基于妥协”。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4日,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发表讲话时一度哽咽。
“我不会带着恨意离开,而是永远深感荣幸,能有机会为这个我爱的国家服务。”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4日上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门外发表讲话,宣布将于6月7日辞去首相职位。
当天,“雾都”伦敦的天空难得地放了晴,特雷莎·梅身着标志性的鲜红色职业套装。在长约6分半钟的演讲的大部分时间里,她语气坚定,直到演讲的最后,说出“为我爱的国家服务”这几个字时,特雷莎·梅突然难以自制地哽咽。
这一瞬间和她随即转身离去的背影,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流传。悲情的基调,为这位“脱欧首相”近三年的努力画下了一道休止符。
2016年7月13日,头顶着“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的光环、肩负着“带领英国‘脱欧’”的使命,特雷莎·梅正式入主唐宁街10号。
然而,欧盟的不退让、反对党的挑刺、甚至党内同僚的“逼宫”,无不消磨着这位“新铁娘子”的豪情。
在特雷莎·梅政府近3年的执政期内,先后有36名内阁大臣辞职,其中有相当比例者辞职缘由是对特蕾莎·梅“脱欧”方案不满。与此同时,保守党内外针对特雷莎·梅的不信任动议,也一次又一次地向她袭来。
支持者赞她坚韧坚毅,反对者批她食古不化,她甚至被同僚贴上了“近年来最糟糕的首相”的标签。而今,这个“脱欧”泥潭中的“不倒翁”最终倒下,黯然离场,给英国留下了一份未能完成的“脱欧”协议草案,和一抹靓丽的豹纹。
“梅的能力一般,且不擅长与人沟通,是个很内向的人。她不是一个成功的‘脱欧首相’。”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员邱静接受采访时评价道,“(梅的辞职)也是这个民意分裂时代的悲剧。”
当地时间2016年7月13日,英国伦敦,特雷莎·梅正式接任英国首相,与丈夫菲利普·梅一起入主唐宁街10号。(IC 资料图)
眼泪与分裂
在英国,人们为特雷莎·梅独创了一个词汇“Maybot”(“特雷莎·梅机器人”),用以“嘲笑”这位领导人似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永远理智而冷面,无法感受人类情感。
但在宣布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刻,这位“机器人”却毫无征兆地展现出了罕见的情感表达。
第二天,几乎所有英国媒体的头版新闻,都放上了特雷莎·梅演讲最后时刻表情失控的大幅照片。
“奇耻大辱”,《每日邮报》以此为题。《每日镜报》的副主编凯文·马奎尔(Kevin Maguire)呼吁读者为“数百万生活因她(特雷莎·梅)变得更糟的人”而止住眼泪。
特雷莎·梅此前针对难民等议题的一系列“残忍”政策,在此时成为了受到攻击并被认为“不值得同情”的原因。
另一方面,《每日邮报》专栏作家詹·莫伊尔(Jan Moir)认为,特雷莎·梅的眼泪“反映出她在试图厘清‘脱欧’混乱时的投入”。“人们只能想象这些年来她私下忍受的挫折、愤怒、后悔和彻底的精疲力竭。”《太阳报》专栏作者托尼·帕森斯(Tony Parsons)同样撰文称,人们需要一颗非常坚硬的心脏和小脑,才会去怀疑特雷莎·梅的那份爱、那份爱国主义、那份责任感。
《卫报》精神病学专栏作家约翰·克雷斯(John Crace)指出,辞职演说时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是特雷莎·梅打破“机器人模式”的时刻,首相“终于向我们展示了她人性的一面”。
但《太阳报》的简 ·莫尔(Jane Moore)却指出,特雷莎·梅的这一“人性”时刻“来得太晚了”。在她看来,如果特雷莎·梅“在与欧盟打交道时展现出哪怕一点点的热情,那么她可能已经完成‘脱欧’了” 。
简·莫尔并非唯一一个指出所谓的个性缺陷使得梅不适合担任首相职位的人。《经济学人》报道称,特雷莎·梅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她却身处在一个需要自发地与人交往并让他人感到良好的职位上。
《每日电讯报》的罗宾·哈里斯(Robin Harris)则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她是公共外交领域最差的谈判者”。
特雷莎·梅并非第一位在公开场合流泪哭泣的英国首相。另一位“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90年11月被迫下台发表辞职演说时同样泪流满面。不过,特蕾莎·梅强忍的泪水似乎引发了全社会的更多关注和巨大意见分歧。当然,当下的英国社会,分裂远不止于此。
特雷莎·梅发表辞职演说时,正值新一轮欧洲议会选举投票期,随后几天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新成立的英国脱欧党在英国的得票数远超所有传统政党,获得英国73个欧洲议会席中的29席。而特雷莎·梅领衔的执政党保守党仅拿下4席,位于自民党和工党之后。
“脱欧”三年来,执政的保守党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分歧,或许可以解释该党在此次欧洲议会选举中的失利。不久之前,倾向“留欧”的前英国司法部副大臣、保守党议员菲利普·李(Phillip Lee)在议会下院公开呼吁要求进行第二次全民公投,而与他坐在同一张长椅上相隔几个席位的保守党同事、议会教育委员主席罗伯特·哈顿同时大声喊道,“绝不,永远不会(二次公投)”。在场的工党议员们安静地坐着,对于这幕保守党公然展露内部撕裂对抗的场面已然习以为常。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凸显出英国国内“脱欧派”与“留欧派”的拉锯,报道“警告”称,如果英国无法在10月31日前顺利“脱欧”,将会把“脱欧党”直接送上执政党的宝座。
一边,是英国民众与三年前公投结果类似的“疑欧”倾向,另一边,却是英国政府三年未获成果的“脱欧”努力和首相不得不辞职的乱局。
英国朝野广泛的争议与分裂,长期撕扯着特雷莎·梅这位年少时便立志要当首相、三年前紧要关头勇挑重担的“钢铁般的”女性领导人的所有努力。未能在任期内完成“脱欧”使命,将成为她永远的遗憾。
当地时间2017年6月23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举行,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准备在记者会上发表讲话。(IC 资料图)
坚韧与顽固
在宣布辞职时,特雷莎·梅引用了英国人道主义者尼古拉斯·温顿的话说,“妥协不是一个肮脏的词,生活正是基于妥协”。
然而,在特雷莎·梅近三年的首相任期内受到的最大争议,正是其不愿妥协的顽固作风。
“她没有(与他人)对话,她只是不断重复自己的台词和口头禅。她没有妥协,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情商。”《卫报》专栏作家苏珊·摩尔(Suzanne Moore)称,特雷莎·梅“完全不是人类”。
2016年,上台不久的特雷莎·梅为“脱欧”设置了一系列“红线”,包括排除继续留在欧盟关税同盟、保留欧盟单一市场成员身份以及欧洲法庭干涉英国司法方面的可能性。在此后与欧盟及国内各方的谈判中,特雷莎·梅始终坚守着这些“红线”。
然而,不少反对者认为,这些“红线”是对公投的极端解读,阻碍了为北爱边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努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副教授、“脱欧”专家托马斯·桑普森(Thomas Sampson)正是持有这一观点者。“不幸的是,梅没有伸手聚合那些支持者,也未有能建立起一个支持她的‘脱欧’方案的多数联盟。这一失败反映了她糟糕的决策和薄弱的领导力。”托马斯·桑普森接受采访时说。
另一个似乎可以体现特雷莎·梅的顽固作风的事件,发生在2017年,她不顾任何人的阻挠,决定提前大选。
在这次“误判”中,企图利用提前大选在议会中赢得更多席位的特雷莎·梅,不仅将已有的13个议会席位拱手相让,更错失了保守党议会多数席位单独组阁的优势,不得不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联合执政,使其之后的“脱欧”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位执政盟友的诉求。
在党内的反对者看来,特雷莎·梅理应为其执意提前大选造成的党派失利而引咎辞职。但她没有那样做。包括在此后“脱欧”协议草案三度遭到议会下院否决的时候,她也完全没有妥协。
今年5月17日,保守党与最大反对党工党就“脱欧”协议持续6周的谈判宣告破裂,两天后,特雷莎·梅仍高调宣布,她将就“脱欧”协议提出一个“全新的”、“大胆的”选项,执拗地认为新的协议能够在原定6月初的议会下院第四次投票中获得通过。然而,在保守党内外的反对者眼中,这份所谓的“新协议”与此前被接连否决的三份协议草案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一夜间,保守党内的反对声音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洪水,将特雷莎·梅包围。
“‘孤立的’,这是我用来总结她的词汇。”利物浦大学英国政治讲师、保守党研究者大卫·杰弗瑞(David Jeffery)认为,特雷莎·梅表现出对所在政党缺乏信任。
伦敦国王学院当代英国历史教授塔恩(Pat Thane)直言,这位“过去一个世纪最不成功的首相”的关键缺陷是无法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沟通。这一特征使其养成了一种“堡垒”形的心态,忍受着孤独带来的的消耗,顽固地坚持着她那份不受欢迎的“脱欧”协议草案。
伦敦大学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奥利弗·帕特尔(Oliver Patel)进而补充称,特雷莎·梅“并不真正拥有许多盟友或忠诚者”。
早在2018年梅与欧盟达成协议时,《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标题似乎正“预示”了这一结局——特雷莎·梅不受欢迎的“脱欧”协议,就跟她本人一样(不受欢迎)。
当地时间2019年3月12日,英国伦敦,英国下议院就脱欧协议草案进行表决,最终以242赞成,391反对否决草案。(IC 资料图)
不过,另一方面,支持者看到了特雷莎·梅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意志。
2019年1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投票结果否决了特雷莎·梅和欧盟艰难谈判了一年多达成的“脱欧”协议草案。
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到,当投票结果被公布时,整个议会下院爆发出一阵唏嘘声,顶着一头利索短发的特雷莎呆坐在座位上,面无表情,佝偻着腰,眼神望向地面。
然而,持续的唏嘘声中,当议长示意特雷莎·梅讲话时,她迅速转换状态,挺直腰板,起立发言。深蓝色的职业外套、标志性的大颗珍珠串成的项链,一如2016年前她上台时一般优雅,而唏嘘声中依然铿锵有力的语言,也昭示着“铁娘子”的坚韧。
一夜过后,英国各大网站和大街小巷的报纸摊上,挂满的依然是特雷莎·梅那张面带倦容,在下议院的长凳上挤在两位同僚之间,等待着投票结果的照片。
“历史性惨败”、“彻头彻尾的羞辱”、“无协议、无希望、无头绪、无信心的‘四无’状态”……媒体的标题再度放大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至暗时刻”。就在这场“惨败”仅仅24个小时之后,特雷莎又面临着另一场命运的投票——由最大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发起的对现任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最终特雷莎·梅涉险过关。
然而,个人命运大起大伏的24个小时似乎没有对特雷莎·梅产生任何影响,在“脱欧”协议草案第一次被否决后的几个小时内,特雷莎·梅就单独会见了联合执政的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DUP)领袖,商议新的草案。随后,她还公开邀请其他政党领导人与她进行单独会面,试图敲定一项多党派支持的“脱欧”协议。“我想从今晚开始这些会议。”当周,特雷莎·梅再度赴布鲁塞尔寻求一些符合英国国内需求的新条款。
彼时,距离英国原定的“脱欧日”3月29日仅两个多月,一切却要从头开始,留给特蕾莎·梅的时间并不多。
在传记《特雷莎·梅:谜一般的首相》的作者罗莎·普林斯(Rosa Prince)看来,梅首相并非“无情的、盲目的、像机器人的”,她只是有很强的能力来克服这些(情绪)。
在受到议会猛烈抨击的日子里,特雷莎·梅曾向《每日邮报》承认,那是几天“相当沉重的日子”。这位62岁首相说,她的丈夫菲利普·梅为她制作了茄汁豆烤面包,并倒了一大杯威士忌。随后,她开始继续“战斗”。
当英国保守党议员艾伦·邓肯(Alan Duncan)问她如何应对议会下院对她的“虐待”时,特雷莎·梅只是耸了耸肩,说“继续做下一件事”。
“她很坚定,她不会被吹走,我认为她的钢铁般令人难以置信。”艾伦·邓肯告诉《华盛顿邮报》,“她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振奋人心的大人物,但是那些大人物不会拥有她所展现出的相同品质。”
《星期日泰晤士报》政治新闻编辑、《全面战争:脱欧如何击沉了英国的政治领导阶层》作者蒂姆·希普曼(Tim Shipman)曾透露,有一位内阁部长曾告诉他,“任何一个人如果经历过她所经历的东西,肯定会辞职”。
罗莎·普林斯表示,特雷莎·梅的不妥协和吸引人的高跟鞋或许不总是能在威斯敏斯特(议会所在地)的同僚中发挥作用,但公众已经开始钦佩她的勇气了。她说,梅“看起来很安心,也很成熟”。“最后有人准备对事情负责,并表现出一些领导力。”
《华盛顿邮报》援引包括了梅的前高级助手在内的一些了解情况的人士的话说,身为“脱欧首相”的特蕾莎·梅从不认为“脱欧”可以让这个老牌帝国重现辉煌。相反,当52%的投票者选择了“脱欧”后,特雷莎·梅一直在寻求方案以缓解可能带来的灾难。
不过,从结果来看,托尼·帕森斯指出,要带领英国“脱欧”,仅有爱国、责任和勇气这些还远远不够。
“多数保守党成员支持‘硬脱欧’,但这与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和爱尔兰之间开放边界的诉求并不相符,目前还没有可以解决这一困难的‘魔法’。”托马斯·桑普森告诉记者,“我预计下一任首相将面临许多与特雷莎·梅同样的难题。”
2018年2月2日,中国上海,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第三天,游览上海外滩,参观上海美丽天际线。 (IC 资料图)
保守与豹纹
现年62岁的特雷莎·梅于1956年10月1日出生在英国风景秀美的伊特斯本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牧师。
或许是家庭背景造就了特雷莎·梅保守的个性。半岛电视台报道称,特雷莎·梅曾经透露,她小时候所做的“最顽皮”的事情就是“穿越麦田”,引起当地农民的愤怒。
保守的个性和政治立场成为了她后来从政路上的标志。“除了豹纹高跟鞋外,梅的一切都是刻板的。”《华盛顿邮报》如此评价道。
1986年,特雷莎·梅当选为伦敦市议员,从此步入政界;1997年,特雷莎·梅开始担任梅登黑德选区议员。2010年5月,特雷莎·梅肩负起了内政大臣一职,并成为了英国一百多年来任这一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任职内阁部长期间,她上任伊始就在100天内废除了前工党政府推出的身份证制度;她还对伊斯兰传教人员采取强硬立场并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在任期间,她削减了至少2万名在任警察,但随着近年英国恐袭的时有发生,这也被认为是特雷莎·梅当时社会治安埋下的隐患。
成为首相之后,特雷莎继续整顿败坏的警政纪律,经济上推出财政紧缩政策,同时对留学生和移民采取更加保守的政策。
强硬而保守的施政风格,让不少人认为特雷莎·梅颇有前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铁娘子”之风。
保守党资深议员肯·克拉克(Ken Clarke)就曾评价特雷莎·梅称“这个女人太难应付”。不过,罗莎·普林斯透露,特雷莎·梅将这一评价当做了被平等视之的“荣誉徽章”。“梅需要被尊重,对她而言,这比受欢迎更重要。”
在保守的政策立场之外,特雷莎·梅干练而时尚的标志性穿着,同样为人所津津乐道。
头顶利索的短发、唇上涂着鲜艳的口红、脚蹬一双高跟豹纹鞋,和诸多传统女性政治家严谨的气息不同,年过六旬的特雷莎·梅总能让她在一众男政客之中牢牢抓住人们的目光。
作为“高跟鞋迷”和“豹纹控”,特雷莎·梅被英国媒体称为“政坛超模”。
“我喜欢衣服和鞋子。对于职场女性而言,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勇于做自己。我想说的是,女人可以变得更聪明,可以变得事业有成,也可以喜欢穿衣打扮。”特雷莎·梅从不掩盖自己对于时尚的追求,并且正如其在政界中直言不讳的风格一样,特雷莎·梅还公开鼓励更多年轻的支持者参与政治。
英国媒体曾经一度报道称,特雷莎·梅成功地在英国国内掀起一股“特雷莎热”,不仅有专门的网站对她时尚的穿衣打扮进行分析,还成功带动了英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甚至让豹纹高跟鞋比百搭的黑色高跟鞋还畅销了三倍。而从中国留英学生中传播开来的昵称“梅姨”,也为这股“特雷莎热”平添了几分“中国特色”。
工作之余的特雷莎·梅,还喜欢烹饪和登山远足。她曾透露称,自己拥有100多本菜谱。她还表示,自己喜欢莫扎特和埃尔加的音乐。
特雷莎·梅后来成为银行家的丈夫菲利普·梅是她在牛津大学攻读地理专业时认识的,志趣相投的两人在1980年结婚。尽管在外人眼中,健谈的菲利普更适合从政,但悉知妻子“首相梦”的菲利普选择无条件地支持,始终默默站在妻子的身后。
“今天,我和三年前一样确信,如果你给人们一个选择,你就有责任实施他们的决定。我尽力做到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我会一直感到遗憾,我没有能实现英国的‘脱欧’。”从就职时誓言“迎难而上”,到三年后的遗憾收场,特雷莎·梅的转身,留下了一个“脱欧”时代的烙印。
在塔恩和奥利弗·帕特尔看来,辞职后的特雷莎·梅将“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不太可能再担任公职,但她或许可以像许多前任首相一样,在书房里写下回忆录。也许,历经沉浮的特雷莎·梅将择一处麦田,与一路支持她、陪伴她的丈夫菲利普一起,安享“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