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股網>港股>港股資訊>港灣周評|任正非對華為“不造車”已經堅持了8年

港灣周評|任正非對華為“不造車”已經堅持了8年

《港灣商業觀察》李鐳

相比起2022年的業績表現,“華為不造車”的確定性繼續不做令外界頗為關注。

從各路諸侯狂飆造車到如今價格戰打響與持續“燒錢”的無底洞,幾年時間,圍繞著造車的商業故事絡繹不絕。

而作為中國的商業教父,任正非為何一次又一次對造車說不呢?他在堅持什么?

01

任正非持續對造車說“不”

市場消息稱,31日上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強調“華為不造車”,并且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文件期限為五年。

華為回應稱,為避免問界被外界錯誤地理解為“華為造車”,因此今天(31日)內部發布了《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目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三種模式不變,問界是華為智選車生態品牌,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等,問界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合作策略不會改變。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下午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天上午,華為發布了不造車的決議,我們決議的‘有效期年為5年’(這點)引發討論,但實際上我們所有文件的有效期最長就是5年。華為的戰略沒有變化,我們會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最近我們確實有些部門、個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我們一直在查處過程中,華為經過30年構筑的品牌,不會被誰濫用。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我們這次文件中,也對品牌的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任何車的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我們會對所有門店、宣傳物料進行清理、整頓,使之回歸到戰略和定位上來。”

為更加明確,徐直軍強調:“期限5年不是我們5年后會造車,而是我們的文件期限只有5年,到期前我們再出個文件,繼續不造車。

2019年9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當時定位稱“提供增量部件”。在此之后,圍繞著華為造車一說似乎就從未間斷。

毋庸置疑,任正非是華為的靈魂與大腦,他的講話與措辭代表著華為的目標、方向與未來。

因此,關于任正非簽發的不造車決議,自然不是小事。很大程度上,徐直軍解釋了目前華為遭有意或無意“被動造車”的尷尬:有些部門、個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我們一直在查處過程中。

這里的有些部門或個人,是否代表著華為的有關部門或個人?或者說華為內部存在不同聲音,繼而導致華為事業觀與價值觀發生偏離?有所扭曲?細節外界不得而知。

從外界觀感上看,華為內部近年來關于造車一事似乎的確分歧不小。

早在2020年10月26日,任正非也簽發過《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他重申華為“不造車”,并明確表示“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據悉,任正非所簽發文件顯示有效期3年,也就是說華為不造車禁令將于2023年10月26日到期。

根據《證券時報》此前的消息,在華為內部,有關造車與不造車,華為高管間意見存在分歧,多數不支持造車,而主要支持造車者為余承東。

也有眾多消息稱,余承東在2月份表示,“我們不會造華為品牌的汽車,華為沒有必要下場造車,AITO問界就是華為生態汽車。”

在今年還沒到10月26日之際,任正非手起刀落,再度延長五年。“堅決不造車”在任正非的字眼里,加起來整整8年不被允許。

的確,從一些消費者的感受中,部分華為專賣店,包括在相關營銷中,存在提及華為汽車這樣的說法。

從內而言,及時制止這樣的誤解,尤其對公司方向性而言,上至高層,下至基層員工,都格外重要。

于外來說,前些年的造車狂熱,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家新勢力外,包括恒大汽車等都紛紛陷入泥潭與困境。

02

造車雖好,但小心恒大式的結局

許家印曾豪言壯志:恒大汽車三年投資450億元,2025年銷量目標為100萬輛,2035年銷量目標為500萬輛,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最近,恒達汽車披露,旗下首款量產車恒馳5正在持續量產,已交付超過900輛。其也提到,在無法獲得新增流動性的情況下恒大汽車會有停產風險。

900量的恒大汽車離夢想太遠了,天壤之別。

另一個巨頭和明星企業家要打造全球汽車夢的決心也備受聚焦,這就是雷軍和小米集團。

雷軍去年10月公開談及汽車目標:1,擠進全球前五;2,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我相信,當電動汽車行業走向成熟時,全球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臺。”

不過,對小米集團來說,2022年的財報遠不樂觀:營收2800.44億元,同比下降14.7%;經調整凈利潤85億元,同比下降61.4%;核心基本盤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1672億元,同比下降19.9%。

即便是跑出知名度與銷量的造車新勢力,無一例外都未實現盈虧平衡點,賣一輛虧一輛的尷尬局面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后院起火,這一顯性代表案例就是威馬汽車。

因而,在大火特火背后可能面臨著極其殘酷的“水深火熱”中,任正非一而再再而三明確不造汽車,倒顯得多少異類了。

或許,這種“異類”可能恰恰也是華為多年成功的特質,一個人一家企業最重要的能力可能不是能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心比天高的能做什么,往往將迎來巨大代價,而自我認知清晰的不做什么,或許代表了另一種堅持不懈,這樣的企業往往能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假如說,肯德基也覺得能做海底撈的火鍋,農夫山泉在地產黃金時代想著去迅速蓋房子賣樓,更多制造業企業也想蹭熱點做ChatGPT,想想都覺得這樣的轉型99%都會死掉,存活率極低。(港灣財經出品)


友情提示:
1、本網站內容和圖片僅為個人學習、研究公益之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馬上處理。
2、本網站所刊載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用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領取福利,關註https://twitter.com/TodayUSStock

相关内容

  •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