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股網>股票市場>纳指跌势重启?成长股“挤估值”压力或持续释放

纳指跌势重启?成长股“挤估值”压力或持续释放

RefinitivIBES估计,今年金融、材料和工业等行业利润增速将明显跑赢科技行业。  

美联储议息会议的鸽派立场并未平息外界对美国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下货币政策可能提前转向的担忧。  

美股与美债收益率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板块轮动下以金融、工业为代表的顺周期板块表现强势,相比之下本轮美股见底以来率先发力的成长股代表科技龙头则继续承压。不少机构认为,成长股未来“挤估值”压力或进一步释放。  

资产管理机构BKAsset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重新开放,此前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周期性行业的盈利将出现惊人的增长,而大型科技股和成长股的盈利前景则相对有限。近期的就业和消费数据证明了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言论几乎没有表明美联储对近期收益率上涨感到担忧,这造成了资金流向的逆转。  

牛市旗帜能否重新飘扬  

美联储本周三重申致力于运用其全方位的工具来支持美国经济,从而促进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并上调了对经济增长和(7.945,-0.01,-0.06%)通胀的预期中值。然而投资者重新评估了经济扩张水平将对市场产生的更广泛影响,新一轮美债抛售潮再起,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020年1月以来首次突破1.7%。  

科技股则遭遇抛售,而受益于经济复苏的行业板块表现相对强劲。在过去十年中,大型科技股和成长股推动了一轮完整的牛市周期,这被视为一个成功的策略,而近期市场的波动让不少投资者担忧纳指会重蹈本世纪初科网股泡沫破裂的覆辙。  

据RefinitivIBES估计,2021年金融、材料和工业部门的利润将分别增长23%、34%和72%,而科技公司的利润将增长15%。盈利前景预期也反映在了今年以来各大板块的表现上,目前科技板块的估值为26.6倍,虽然较年初31倍的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近21倍的历史平均水平。瑞银(16.02,0.27,1.71%)全球财富管理在报告中指出,对于这些明星企业来说,完美定价意味着要想出其不意地上涨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本周公布的美银美林月度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虽然科技股依然是市场最拥挤的交易,机构已经开始从中逐步撤离,其在组合敞口中的比重出现了15年来的最大降幅,基金经理将科技股的权重削减至净8%,为2009年1月以来的最低超配比例。  

国泰君安国际投资策略师李恒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板块轮动来看,价值型股票今年将优于科技股,经济复苏对价值股存在一定利好,同时科技股与价值股估值比处于历史高位,也是吸引资金回流的因素,伴随财政刺激政策陆续出台,美国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  

虽然估值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相仿,科技股未来也许不会“泥沙俱下”,走势分化的特征可能出现。李恒钊认为,以FAAMG为代表的科网巨头们均拥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以及稳健增长点,股价向下的空间有限,中长期向上的趋势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即使疫情过去,人们消费习惯已经逐渐改变,加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科技及云计算行业龙头业绩确定性较高。  

10年期美债破2%或成转折点  

近一个月来,美债收益率快速上升对估值较高的科技股和成长股造成抛售压力,因此纳指未来走势料将继续取决于中长期美债本轮抛售潮的持续性。  

TDAmeritrade首席市场策略师基纳汉(JoeKinahan)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市场避险情绪重燃,纳指和美债间强烈的反差背后需要注意,债券未来可能突然变得更具吸引力。他认为,尽管如此,当10年期美债收益率低于2%时,依然可以买入部分股息率较高的成长股,比如微软(230.72,-6.32,-2.67%)和FAANG等“更成熟的科技公司”完全符合投资逻辑。  

法兴银行研究了过去几轮牛熊周期中美债收益率与对高市盈率标的走势的影响,认为纳指未来跌幅可能随美债收益率上涨进一步扩大。按照NedDavisResearch首席全球宏观策略师乔卡利什(JoeKalish)的测算,如果10年期美债利率达到2%,纳指可能会从峰值下跌20%,进入熊市。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接下来需要观察美债收益率上升最终是否会伴随着美联储政策基调变化,即美联储在维持刺激政策的同时何时开始减少债券购买计划,当然这可能会动摇市场。不过他确信经济走强将继续提振股市,特别是从复苏中收益的价值股,更陡的收益率曲线是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向好的特征。  

对于未来科技股的走势,施罗斯伯格认为,业绩指引是市场动力的关键,而盈利的可持续性对于高估值的行业尤为重要,这也是近期市场动荡的缘由。通常而言,化解估值风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股价下跌,二是债券收益率下跌,三是股价窄幅波动下收益有效改善。他的建议是如果未来科技股估值回归理性,投资者可以重新进行配置。  



友情提示:
1、本網站內容和圖片僅為個人學習、研究公益之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馬上處理。
2、本網站所刊載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用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領取福利,關註https://twitter.com/TodayUSStock

相关内容

  • 暂无相关内容!